“耳朵里就像有臺拖拉機日夜轟鳴,想片刻安寧都是奢望。”十一年前的一場頸部腫瘤手術,讓內蒙古的田女士(化名)墜入無休止的耳鳴深淵。
當她自述房顫與高脂血癥病史,帶著抗凝藥走進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耳鳴疾病科診室時,擺在侯志強主任面前的是棘手的“兩難”抉擇:若進行積極治療,可能引發一系列副反應;放棄治療,患者余生必將被耳鳴吞噬。
這場險象環生的“靜音行動”,究竟該如何破局?
被耳鳴偷走的十一年
時間回溯到2014年,頸后脂肪肉瘤術后,耳鳴悄然潛入田女士的生活。為擺脫耳鳴困擾,她曾輾轉多地求醫,甚至嘗試中藥調理長達五年,卻依然擋不住聽力低頻下降的跡象。
2024年,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她的耳鳴驟然加重,變為持續不斷的轟鳴,睡眠一次次被撕裂,社交也成了難以忍受的煎熬,擺脫耳鳴、尋求康復成為她最迫切的愿望。
渴望中的千里奔赴
就在田女士近乎絕望之時,一次旅行途中,手機上一則關于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侯志強主任的報道讓她看到了希望。報道中多位慢性耳鳴患者經侯主任治療后康復的經歷,令她激動不已,當即決定調整行程、直奔濟南。
入院后,侯志強主任為田女士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檢查與評估。他提出采用綜合特色療法,也就是耳后注射藥物與星狀神經節阻滯術。該療法能夠精準調節交感神經功能、改善耳周微循環,對于緩解慢性神經性耳鳴具有較好的效果。
然而,田女士病情復雜,使該治療方案疊加了三重風險。“一是頸后脂肪肉瘤術后形成瘢痕粘連,使得臂叢神經與椎動脈的位置變得難以確定,大大增加了穿刺難度;二是房顫需長期服用抗凝藥,這無疑會增加頸部穿刺后出現血腫及出血的風險;三是高脂血癥與房顫并存,讓圍手術期的心血管管理風險也隨之上升。”侯主任直言,這樣的全身情況給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有很大的風險。
何時調整抗凝藥的使用?怎樣精準把握穿刺的時機與深度?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達成最佳治療效果?每一個問題都宛如一道難關,每一步的預判與操作,都是對侯志強主任及其團隊的極大考驗。
慢性耳鳴并非“絕境”
在侯志強主任的周密部署下,這場耳鳴“攻堅戰”如期打響。團隊成員緊密配合,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幸運的是,整個治療過程不僅成功規避了三重風險,更以精準高效的操作達到了預期的治療效果。
“輕多了!很久很久沒這么清靜過了!”十一年來,再次重回“靜界”的田女士,聲音里帶著難以抑制的激動與哽咽。
侯志強主任表示,即使是病程長達十年以上的慢性耳鳴,也絕非“不治之癥”,很多耳鳴是能夠得到緩解的。治療的關鍵在于進行系統、專業的評估,精準找出可能誘因及伴隨問題,進而為患者量身制定出個性化、規范化的治療方案。經過科學干預,耳鳴患者有望改善癥狀,提升生活質量,重拾生活信心。
耳鳴了,怎么辦?
專家提出“五級防御攻略”
1.保證優質睡眠
睡眠質量直接影響耳鳴感受,建議保持規律作息,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讓身體和聽覺系統得到充分休息。
2.做好情緒與壓力管理
長期焦慮、緊張或壓力過大會加重耳鳴癥狀。可通過冥想、深呼吸、適度運動等方式調節情緒,學會主動放松身心,減少精神負擔。
3.遠離噪音,科學用耳
避免長期處于嘈雜環境,必要時佩戴耳塞保護聽力;減少耳機使用頻率,尤其避免長時間高音量聆聽(建議單次使用不超過1小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給耳朵留出“休息時間”。
4.減少對耳鳴的過度關注
過度留意耳鳴反而會放大不適感,形成“關注-焦慮-耳鳴加重”的惡性循環。可通過專注工作、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轉移注意力,降低耳鳴對日常生活的干擾。
5.調整飲食結構
限制酒精、濃茶、咖啡的攝入,這類飲品可能刺激神經興奮,加重耳鳴;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食用,保持飲食清淡均衡,有助于維持身體機能穩定。
侯志強主任提醒,如果耳鳴持續加重或伴隨聽力下降、頭暈等癥狀,應當及時就醫,排查潛在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