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已然成為威脅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為山東省內分泌代謝性疾病防治核心陣地,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以下簡稱“山一大一附院”)內分泌代謝科始終專注于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規范化、精準化、個體化診療,憑借深厚的學科積淀與技術實力,在糖尿病足、甲狀腺疾病(含放射性核素治療)、肥胖及代謝病三大領域持續突破,為患者帶來健康曙光。
三級階梯
筑牢糖尿病足保肢防線
山一大一附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李秋介紹,糖尿病是我國常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難治愈,高致殘、高致死及復發率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與此同時,巨大的治療花費也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
始終走在技術創新與應用的前沿,科室成熟開展的下肢血管介入治療、負壓治療等先進技術,能精準作用于病灶,促進創面愈合。李秋教授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膝下動脈成形術,針對缺血性糖尿病足,從根源上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為足部創面愈合掃清“血運障礙”。
在此基礎上,科室組建多學科MDT中心,創新推行“三階梯療法”:早期通過足壓監測主動篩查高危因素,從源頭預防潰瘍發生;中期采用微創介入技術重建下肢血運,為保肢爭取黃金時間;晚期運用PRP凝膠聯合負壓治療的協同方案,加速難愈性創面修復。“足病預防—急癥保肢—功能康復”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幫糖尿病足患者保存了肢體功能。
此外,推行“院內-家庭”一體化管理模式,將改良負壓帶應用到患者家中,讓患者在家庭環境中也能接受持續治療。
全鏈服務
精準碘131治療優化預后
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療逐漸成為甲狀腺癌全切或近全切術后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
李秋介紹,甲狀腺具有特異性攝碘功能,將具有細胞殺傷作用的放射性碘-131引入到這些靶細胞內,通過其釋放的短射程β射線,選擇性地、近距離地破壞這些細胞,從而達到清除殘留甲狀腺組織、消滅殘留或轉移的癌細胞的目的。
早在2012年,科室就開始了放射碘對于甲狀腺疾病的治療。多年來持續深耕,運營著省內唯一內分泌科獨立核素平臺,可為患者提供“診斷—治療—隨訪”全鏈服務。
針對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個性化、精細化的劑量制定,一次性清除甲癌全切術后殘余病灶。治療過程中,注重追蹤管理,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在精準放射碘治療的同時,注重腫瘤微環境的調整。通過規范化手術+碘治療+TSH抑制,降低復發及繼發腫瘤風險。
此外,團隊將放射碘治療應用于難治性甲亢的治療,避免繼續長期服用抗甲狀腺類藥物(比如甲巰咪唑)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成為很多患者的最終治療手段。
2024年,科室完成碘治療超1000余例,這一數據在省內內分泌專科領域遙遙領先。下一步,科室將持續精進技術、完善服務體系,全力打造區域性甲狀腺核素治療示范基地,力爭讓更多甲狀腺疾病患者重獲健康。
精準分型
個性化方案破解肥胖難題
肥胖及代謝病的診療,亦是甲狀腺代謝科的主要職責。
李秋指出,肥胖并非簡單的體重超標,而是一種慢性行為方式病,其干預方式需根據成因來確定。
基于多年來在肥胖及代謝病領域的深入研究與臨床實踐,李秋帶領團隊將肥胖的臨床表型進行了細致劃分,包含情緒驅動型、享樂驅動型、穩態失衡型、行為型及混合型等類型,目前正在向全國專家征詢意見,致力于完善這一分類體系,實現肥胖的精準治療。
對于合并有其他代謝性疾病的肥胖患者,除去嚴格的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的控制,還要注重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原發疾病的治療。
李秋強調,糖尿病的治療需要全周期管理。為此,團隊構建了覆蓋早期、中期、晚期的完整干預體系。在早期,通過專項篩查精準捕捉腎病、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潛在風險;治療過程中,依托動態血糖監測(CGM)實時追蹤血糖波動,借助胰島素泵實現精準控糖,并運用神經病變電場治療等先進設備緩解并發癥癥狀;針對急重癥患者,建立綠色搶救通道,確保在最短時間內穩定病情。
這種“預防—治療—康復”的閉環管理模式,實現了急重癥快速搶救與慢病并發癥精準防控。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肥胖分型研究,為每一位患者定制從飲食指導到行為干預的全方案,讓更多肥胖及代謝病患者擺脫體重管理困擾,重獲健康體態與生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