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脫離術后為什么醫生讓我“趴著”?很多患者有這樣的疑問。記者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山東省眼科醫院)了解到,視網膜脫離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眼部疾病,會導致眼睛視功能受損,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失明,且所致失明具有不可逆性。
出現以下前期癥狀,建議及時去正規的醫院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飛蚊癥:視網膜脫離的一個很明顯的前兆就是飛蚊。飛蚊癥出現時眼前有黑影,像蟲子一樣在眼前飄動。
視力障礙:視網膜脫離的另一個前兆就是視力障礙。若視力急劇下降,看東西看不清,眼前固定黑影遮擋感等等。
閃光感:視網膜脫離的第三個前兆就是閃光。當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東西上時突然出現閃光。
出現視網膜脫離時,請由專業眼底病外科醫師評估設計手術方案。手術一般分為兩種,簡稱內路手術、外路手術。內路手術,也就是玻璃體切除術。因其涉及到嚴格的術后體位限制,讓我們早了解早預防,爭取獲得更佳的視力。
內路手術,是需要切除眼內玻璃體,手術時再根據視網膜情況選擇注氣或者硅油填充。氣體和硅油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可自行吸收,后者需行二次手術取出。一般硅油在術后3-6個月后取出。而氣體和硅油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體位限制--面向下俯臥位,即我們講的“趴著”。如何趴、趴多久,這會關系到整體的恢復效果。
硅油或者氣體,密度是比水輕的,自然比眼內的屈光介質密度低。視網膜在眼球的后極部,所以當處在俯臥位、低頭時,硅油或者氣體才能浮在眼內的上方,恰好可以頂在視網膜上,才能讓脫離的視網膜盡可能重新復位。
臥床時,額頭可以墊一個低一點的軟枕,胸前墊一軟的相對高一點的軟枕,確保頭部處在低位。雙腳踝關節也可墊一個軟枕,增加舒適度。坐位時,雙手墊在額部或枕頭,俯臥在桌沿,頭低位與桌面呈水平狀。
當出現長時間體位帶來的身體其他部位酸痛時,可以讓家屬對相應位置進行熱敷或者按摩,每次20分鐘左右。也可以定時更換體位,累了可換一換姿勢體位,如:俯臥位、坐著、低頭走路。
每個人情況不同,趴著的時間可能有差異,遵醫囑情況下,頭低位時間越多對術后恢復越有利,還有減少趴著的時間也不能自己隨意減時間,復查遵從醫囑。尤其是硅油填充,保持頭低位還能減少硅油和晶狀體及角膜接觸的機會,降低術后白內障、繼發性青光眼和角膜內皮功能失代償的并發癥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