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的使命就是動員人民起來抗戰,發表一切有益于抗戰的言論”。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在八百里沂蒙創刊,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戰爭年代,大眾日報將這一磅礴宣言貫徹到底,一篇篇社論和文章,就是打擊敵人的一發發炮彈,578位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大眾紅”,是世界新聞史上少有的史詩級篇章。正如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創刊七周年時所說:“大眾日報的歷史和山東人民抗戰史分不開,它是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也是山東人民艱苦抗戰的縮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8月6日起,大眾日報推出“紙上硝煙·一張報紙的抗戰”系列報道,講述一張報紙的抗戰,也講述一張報紙記載的抗戰,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1944年,莒南縣石泉湖村的各救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簡稱)長李義豐成親了。迎親時沿路都有村里的民兵護送,李義豐并不是要這個排場,而是防止有人搶親。
他迎娶的是本村村民季秀竹唯一的養女劉昌英,頭年劉昌英被西山村一個地主家相中,季秀竹提出的唯一條件是女婿要為自己養老。可定親后,地主家卻立刻反悔,只要姑娘不要老的。憤怒的季秀竹把女兒藏了起來。劉昌英在另外的村子躲藏時,經李義豐的姑姑介紹與李義豐結識,二人一見如故,不久便結婚了。
然而,西山村的地主家卻不依不饒,不斷糾纏,直到莒南縣黨的干部薛亭到來,他依據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1945年3月出臺的《山東省婚姻暫行條例》秉公裁斷,李義豐劉昌英婚姻完全合法,這樁煩心事得以徹底解決。
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戰時立法工作從戰工會一成立就開始了。
省戰工會一成立,便于1940年9月13日在青駝寺召開了全省第一次行政會議,之后到費北岐古莊繼續進行,會場設在岐古莊村南樹林子里,主席臺在兩棵大柿子樹下,會議采取聽報告和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山東分局在岐古莊一共駐扎50多天,會議也在岐古莊及周邊持續開了50多天。這50多天所討論制定通過的法規條文,為黨在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政權建設提供了法治上的保障。大眾日報記者列席了所有會議。
依據《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駐會委員討論通過了《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戰時縣區鄉村各級政府組織條例》《公平負擔實施辦法(甲、乙、丙三種)》《人權保障條例》《減租減息條例》《戰時國民教育實施方案》《自衛團組織條例》《懲治貪污暫行條例》等十項法規。這些條例辦法“皆當即公布施行”,公布的渠道之一是在大眾日報全文刊登。
11月28日,會議還沒全部結束,日軍又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掃蕩”。山東分局迅速向蒙山前石嵐村轉移,大眾日報編輯部也隨之來到這個村。直到12月11日,全省第一次行政會議在石嵐村閉幕。會議“是在一個寬曠的庭院中,四壁布滿各地民主政權的成績統計與圖表,彩紙書寫著警惕激勵的標語口號,以及中外革命領袖的畫像,從樸實中顯示了莊嚴瑰麗的情調”。
閉幕前一天,大眾日報全文刊登了《人權保障條例》。
1940年,大眾日報刊登的《人權保障條例》。
這個條例由時任山東分局民運部長、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大眾日報管委會主任李竹如組織起草,這是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制定并公開發表的第一個人權保障條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的人權保障條例。
在施政綱領和人權保障條例確定的立法原則指導下,山東抗日民主政權開展了前所未有的立法活動。從1940年11月至1943年7月,民主政府共制定和頒布各種法令、法規200余件。依據施政綱領和保障人權的法令,抗日民主政府不但保證了農民的人權、地權、財權、政權,也保護了地主的合法權益,使抗日民主政權成為當時最能保障人權的最先進的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青年踴躍參軍,人民群眾積極支前,《人權保障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功不可沒。
大眾日報當時便預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抗日民主政權的廣泛建立,是山東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必可高度鞏固與發展,對建設與鞏固山東抗日根據地,將有絕大的貢獻”。
李義豐過上了幸福生活,他深深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這個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抗戰工作中。他帶領石泉湖人建起了根據地第一座小水庫,解決了駐在村里的分局、戰工會機關和村民的喝水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這個小水庫被譽為“山東水庫之母”,李義豐成為享譽全國的勞動模范。
(于岸青,大眾日報高級記者,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