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的使命就是動員人民起來抗戰,發表一切有益于抗戰的言論”。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在八百里沂蒙創刊,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戰爭年代,大眾日報將這一磅礴宣言貫徹到底,一篇篇社論和文章,就是打擊敵人的一發發炮彈,578位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大眾紅”,是世界新聞史上少有的史詩級篇章。正如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創刊七周年時所說:“大眾日報的歷史和山東人民抗戰史分不開,它是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也是山東人民艱苦抗戰的縮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8月6日起,大眾日報推出“紙上硝煙·一張報紙的抗戰”系列報道,講述一張報紙的抗戰,也講述一張報紙記載的抗戰,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賈侗同志是山東戰時郵務總局的創始人之一。
山東根據地成立最早的交通系統是黨內交通,設地下交通站,傳遞文件信息,護送干部和運送物資。不久,大眾日報在1939年秋開始自辦發行,而民郵則一直不通。三項工作當然不同,但也有交叉,特別是線路分布重合度很高。
1941年7月,中共山東分局按照中央的指示,指定山東省戰工會正式建立戰時郵政機構。時任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大眾日報管委會主任李竹如經過研究分析,認為三者可以一體運行,節約成本,互相補充,這一建議得到了分局的同意。1942年2月7日,中共山東分局的黨內交通、“戰工會”創辦的民郵、山東縱隊交通總站以及大眾日報社的發行部聯合成立了山東省戰時郵務總局,設在沂南縣雙泉峪子村。隨后郵務網和直達各戰略區及華北、華中的交通干線迅速健全。
為保證干線暢通,戰郵成立了武裝交通隊。武交隊出發執行任務時,一般是全隊十幾個人一起走,全是步行,每人攜帶郵件和報刊20多斤,加上一支長槍和3顆手雷,總負重超過40斤。其中若有密件,則用紅色小郵袋封裝,用火漆封好,隊長親自攜帶,加強保護。戰郵員經常每天跋涉上百里路,不分晝夜連續行軍,嚴冬常常食不果腹,酷暑常常飲水難尋。
賈侗,山東戰時郵務總局的創始人之一。
賈侗是山東縱隊交通總站總站長,合并過來后任大眾日報交通股長,一上任他面臨的任務是打通沂蒙區與泰山區之間的交通,此時大眾日報已積壓了19期沒有發出去。賈侗帶著武交隊,在七八天內把這條交通線打通了,使泰山區與分局所在沂蒙區之間的聯系得到恢復,大眾日報也順利發行到泰山區各地。
1941年,日軍“鐵壁合圍大掃蕩”以后,切斷了濱海、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系。賈侗再次背上文件、報紙率隊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出發了,從沂南前往濱海需穿過沂河和沂臨公路兩條封鎖線。當他們走上沂臨公路時,突然遇到一隊敵軍,賈侗命全隊迅速反穿棉衣棉褲,把白色里子露在外面,趴在雪地里一動不動,敵軍從他們身邊經過,竟然沒有發現。最終,他們安全抵達濱海,成功恢復了兩地的交通聯系。
就在這一年賈侗患上了嚴重的肺病,經常吐血,中共魯中區委命令他去休養。他心想,我這不成了白吃閑飯的人嗎?我還能給組織作貢獻嗎?
賈侗一邊休養一邊動起了腦筋。他深知,對戰郵員來說,最艱苦的是冬天,特別是剛入臘月,河還沒有凍結實,只能赤腳趟著冰凌過河。隊員們沒有經驗,負重行軍走得渾身是汗,一腳就踏進刺骨的冰水里,冰凌每每劃破皮肉,常有隊員被凍得失去知覺,癱倒在地,幾次下來,就會導致傷殘。
他向村里的老人求教。老人說,冬天過河之前,把棉褲挽起,先在冰水里泡一會兒再下水。過河后腳凍得沒知覺,不要先穿鞋襪,而是不停地走,直到腳有了知覺,再穿鞋襪。他立刻把步驟寫出來,交給郵局推廣,這個方法有效。
他進一步琢磨,能不能做一種鞋防水又防冰凌割傷?房東大哥說,貨郎擔包貨的布有一定的防水作用,但受不住冰凌;房東大嫂說,擦攤煎餅鏊子的那塊布,可夠結實的。賈侗受到啟發,開始做實驗,他發現浸泡油布,花生油浸泡的不如香油浸泡的防水,而且泡一遍根本不行,要反復浸泡十幾遍,直到布像板子一樣堅挺。他先把油布做成了鞋狀,試穿發現僅僅包裹住腳還不行,還要方便穿脫,更重要的是要保護腿——那就做成襪子,配上高高的襪筒。在房東大嫂的幫助下,他做了一雙又一雙,親自到村外的小河試驗,最終的解決方案是襪筒一直延伸到大腿根部,系繩穿脫,保護腿部且穿脫簡便。
試驗證明,這種土造的“冰靴”既能防凍也能防止冰凌割傷,還便于攜帶,在魯中區局首先應用后,很快向其他區局推廣,從根本上解決了冬天過河易受傷的難題。
抗戰中,戰郵員面臨的不僅是槍林彈雨,還有生理極限的考驗。大眾日報578位烈士中有468位是戰郵員,許多人是積勞成疾,因病因傷去世的。然而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環境如何兇險,戰郵的口號是突破,突破封鎖線,猶如神行太保,曉宿夜行,使命必達。戰郵員們就是這樣,一手拿槍,一手拿黨報,冒著槍林彈雨,穿行在敵人的封鎖線和碉堡群中,日夜不停地奔波在一萬七千多里的各條郵路上。
(于岸青,大眾日報高級記者,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