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的使命就是動員人民起來抗戰,發表一切有益于抗戰的言論”。1939年1月1日,大眾日報在八百里沂蒙創刊,發刊詞中這樣寫道。
戰爭年代,大眾日報將這一磅礴宣言貫徹到底,一篇篇社論和文章,就是打擊敵人的一發發炮彈,578位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大眾紅”,是世界新聞史上少有的史詩級篇章。正如大眾日報首任總編輯匡亞明在創刊七周年時所說:“大眾日報的歷史和山東人民抗戰史分不開,它是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的史詩,也是山東人民艱苦抗戰的縮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8月6日起,大眾日報推出“紙上硝煙·一張報紙的抗戰”系列報道,講述一張報紙的抗戰,也講述一張報紙記載的抗戰,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議員大會在莒南縣李家桑園村召開
1943年8月12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議員大會在莒南縣李家桑園村開幕。會場設在村后家廟新搭的草堂里,正值盛夏,200多名代表們常常是汗流浹背。
這天上午,朱瑞作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代表在會上逐條宣讀了山東分局提出的《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即日后山東抗戰民主總方針的“八一施政綱領”。讀畢,他請大會對這一綱領予以討論。在緊接著的十幾天內,大會對八一施政綱領進行了充分討論。
29日,大會即將表決通過。當討論到第三條時,時任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作為共產黨議員發言,語驚四座。
“八一施政綱領”第三條的第一款說的是“實行三三制,歡迎各黨派、各階層擁護抗戰及贊成民主的人士參加政權”。
早在1940年3月6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在政權人員分配上,明確規定了三三制的原則。三三制,即在政權人員構成比例上實行共產黨員、黨外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權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具體運用,是黨推進民主政治的一個創舉。
《大眾日報》在簡約的報道中,十分生動地描述了蕭華的發言如何語驚四座。
蕭華說,“中國共產黨從來是言行一致的,山東共產黨對八一綱領是堅決徹底執行的。過去由于山東根據地尚在草創時期,基本群眾尚未充分發動,黨外人士尚有觀望者,因而各地區人民多把共產黨員送到領導機關里來,致本屆參議員中共產黨議員超過三分之一。但現在山東根據地已建樹起來,群眾已發動,黨外人士政治積極性已提高,因此,為使山東民主運動進一步開展,山東分局特決定本會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黨員議員退出,另選黨外人士充任”。他當場宣布了王文、李林、徐元泉、楊滌生等25名退出本屆議會的共產黨員議員名單。
“去了這批力量豈不太可惜嗎?”議員們震驚之余議論紛紛。議員楊希文乃起立發言:“分局此決定,表示了共產黨實行民主的誠意,實無任感佩。雖然這二十五位議員對山東民主運動與本會工作都有很大貢獻,一旦退出不免可惜,但是為了貫徹政權三三制原則,我們還是熱烈擁護這一決定。”
全體代表遂欣然通過,接著退出的25位共產黨議員代表楊滌生發言,表示堅決擁護分局決定,雖退出本會,但今后仍為山東民主運動而奮斗。他在發言最后要求大會允許退出議員立即退出議席。
全場突然靜了下來,片刻掌聲如雷鳴般響起,紛紛贊佩共產黨行為光明磊落。在全體代表持久的熱烈掌聲中,他們列隊離開了會場。隨后,大會補選了缺額的黨外民主人士。
這為山東抗日根據地政權的“三三制”建設,樹立了楷模。
1940年山東戰工會成立后,即旗幟鮮明地宣示讓人民群眾享有政治權利,把按照“三三制”民主改造村政權列為行政工作的中心之一。
1941年前后,山東根據地有統計的71個縣政府中,民選的縣長占94%。此后,根據地的村級政權大都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產生了一批莊戶縣長、牛倌區長、長工村長。
民主選舉中,不識字的農民創造了一些簡單而有效的選舉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豆選”。
大眾日報報道莒南一個村子選舉時,這樣描寫:“每個代表拿著七個豆,從十三個小罐前面走過,罐子上貼好了候選人名,反復掂量,六個豆子才算投進去了,還有最后一粒,在兩個罐子中間考慮好久,才最后決定投到了其中的一個。”村民直接選舉村政權,是中國基層社會的一場深刻的政治變革。
經過兩年的努力,到1942年底全根據地共改選8170個村。在改選以后的1942年反“掃蕩”中,叛變投敵的現象完全絕跡了,95%的村莊能堅持工作,顯示了村政改造的巨大政治意義。
而同時與之并存的日偽政權則日漸萎縮,國民黨政權則無法立足。就在李家桑園的大會熱烈召開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與其主力部隊不得不撤出了山東。
李家桑園會議將山東戰工會的名字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的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毛澤東高度評價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堅持敵后,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為民族伸正氣,為全國做榜樣”。
(于岸青,大眾日報高級記者,大眾日報社史陳列館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