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白酒行業的半年報已悉數披露。
今年上半年,19家A股上市白酒企業合計營收2352.09億元,同比下降0.5%;合計凈利潤943.88億元,同比下降0.92%。
中國白酒行業在消費復蘇與結構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呈現出“強者恒強,分化加劇”的鮮明特征。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古井貢酒這 6 家上市酒企的總營收規模為2112.54億元,占整個A股上市酒企總營收規模的89.82%。與此同時,部分酒企還出現了營利雙降甚至虧損的情況。
白酒企業總體進入調整期
2025上半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白酒上市企業有 6 家,分別是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和古井貢酒。
其中,貴州茅臺實現主營收入893.89億元,五糧液 527.71億元,山西汾酒 239.64億元,瀘州老窖 164.54億元,洋河股份147.96億元,古井貢酒 138.80億元。
盈利方面,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4家企業凈利潤均超過了60 億元。2025年上半年,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十六家上市白酒企業盈利,盈利企業占比較高。此外,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的營收實現了增長;相較之下,瀘州老窖、洋河股份、今世緣等十三家酒企營收出現較大下滑。
華創證券食飲首席分析師董廣陽認為,白酒行業已徹底進入“擠壓式增長”階段。他表示,未來的投資邏輯不再是普漲,而是聚焦確定性。擁有強大品牌護城河、優質渠道管控能力和持續產品升級能力的頭部企業,將能穿越周期,攫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當前估值已回落至歷史低位,具備長期配置價值。
從“二八定律”向“一九定律”加速演進
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不同品牌在商場上的競爭。根據wind相關數據,白酒行業前六名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86.82%攀升至2025年中期的89.82%(年化計算)。行業正從過去的“二八定律”向“一九定律”加速演進。
貴州茅臺穩居龍頭,其營收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的比重從2022年的36.37%提升至2025年H1 38%的(年化計算),擁有強大的品牌護城河和定價能力。五糧液作為濃香大王,市場占有率維持在22.44%左右,與茅臺同處于第一梯隊,雙寡頭合計市場占有率,壟斷了高端價格帶白酒。山西汾酒憑借全國化擴張和青花系列的高速增長,連續八年實現營收、凈利潤雙位數增長,并成功打破行業規模前三的競爭格局,成為行業罕見的逆周期增長的標桿,從2022年的7.68%攀升至2025年H1的10.19%(年化計算),成為最大的“攪局者”。瀘州老窖則依靠國窖1573和特曲的雙驅動,市場占有率維持在7%。
白酒行業該從何發展?穩健比增速更為重要!
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白酒產業產量191.59萬千升,同比下降5.8%。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轉換,國內外的競爭格局加劇,新型產業占比正在超過傳統的相關產業,白酒行業進入“政策調整、消費調整、存量競爭”三期疊加的深度調整期,對于白酒行業來說,穩健比增速更為重要。
今年上半年以來,不少酒企促進渠道促銷。以山西汾酒為例,2025 年上半年,其依托“CCTV·中國白酒民族匠心品牌” 定位,通過“新聞聯播+精品欄目”高頻亮相央視頻道,全方位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持續冠名“山西汾酒”CBA男籃,借助體育IP傳遞品牌活力,贏得廣大球迷與媒體的廣泛贊譽;成功舉辦汾酒杏花節,以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在踏青賞花中感受汾酒文化魅力,實現文化輸出、品牌塑造與市場推廣的多維共贏;深挖活化汾酒文化,開展“杏花村遺址及周邊”酒業考古研究,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對于白酒企業來說,中秋、國慶雙節銷售高峰即將到來,目前不少酒企也已經開始“備戰”。茅臺文旅在9月2日推出了限量版中秋禮盒,購買禮盒的消費者還有機會抽中培育鉆石,這種方式提升了禮盒的稀缺性和禮品屬性;舍得酒業在8月30日發布低酒度暢飲型老酒“舍得自在”,并與京東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面對年輕消費群體,多家頭部酒企涉足低度酒市場,五糧液在8月底推出29度“一見傾心”;舍得酒業緊隨其后,于8月30日推出29度“舍得自在”,致力于打破傳統白酒厚重的商務標簽。
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李保芳認為:“行業高歌猛進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要回歸理性、回歸初心。酒企要沉下心來思考如何為消費者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如何做好消費者培育,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味蕾教育。盲目擴產和提價的風險正在加大”。
被投訴問題集中在三大領域
此外,根據黑貓投訴平臺以及線上銷售平臺的反饋,白酒行業的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營銷亂象與消費者體驗三大領域。在產品質量方面,假酒泛濫尤其是高端名酒的仿冒與“打擦邊球”問題最為突出。比如央視財經頻道曾曝光的“年份酒”造假和仁懷茅臺鎮“年份酒”黑產業鏈秘密運作事件。在營銷環節,存在直播帶貨中的虛假宣傳、“專供”噱頭以及節日大促的“先漲后降”等價格套路,嚴重消耗了品牌信譽。在消費體驗方面,存在過度包裝帶來的誤導、售后維權困難等問題,正如“年份老酒”就是 憑借著采用舊包裝、偽造生產日期等方式來售出。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憲亮 實習生 益家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