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資本市場上一個既熟悉又略顯陌生的名字頻頻登上創業板“熱榜”——中際旭創(300308.SZ)。這家主營光模塊的企業,近日市值超越東方財富,躍升為創業板市值第二,僅次于寧德時代,重塑了創業板的市值格局。
今年8月18日,中際旭創市值超越邁瑞醫療,躋身創業板市值第三。短短半個月后,9月3日,其股價升至426.19元/股,總市值達到4735億元,晉升創業板第二位。
這一市值規模,相當于兩個萬華化學(600309.SH)——這家同樣來自煙臺的企業,長期穩居山東A股市值第一梯隊。
值得注意的是,從盈利能力來看,中際旭創仍明顯遜色于萬華化學。今年上半年,中際旭創凈利潤雖大幅增長69.4%,達到39.95億元,但仍低于萬華化學同期的61.23億元;營收方面,兩者差距更是超過700億元。
一家在營收與利潤上遠不及傳統龍頭的企業,為何市值卻高出一倍?
山東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院教授、山東齊魯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以微軟為例,其早期營收僅為300億美元時,市值卻已超過多家大型跨國公司的總和。
他認為,短期來看,這與企業的增速及增長勢頭有關;更根本的是,當前整個產業正處于急劇變革期,尤其是與AI等新興概念密切相關的領域,更容易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這一變化,折射出的也是新舊動能轉換中的產業邏輯重構。
中際的起點并不在光模塊
中際旭創的故事,起點并不在光模塊。翻看其公司履歷,這家起步于膠東一隅的企業,前半段寫的是“傳統設備制造”,后半段則是一場徹底的“跨界”。
其背后的關鍵人物,是現年75歲的企業家王偉修,以及他在2016年斥資28億元收購的“新引擎”——蘇州旭創。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中際旭創的王偉修、王曉東父子排名第1390位,較上一年躍升465位,財富總額達200億元,增長幅度高達42%。這對父子于2024年才首次登上該榜單,成為當年《胡潤全球富豪榜》的“新晉富豪”。
胡潤富豪榜的財富計算截止日期是2025年1月15日。自那之后,截至9月3日收盤,中際旭創股價年內累計上漲已達246.45%。而隨著公司股價的持續上漲,王偉修父子的身家如今已遠超榜單所披露的水平。
從履歷來看,王偉修是一位典型的“技術派”企業家,高級工程師,山東省優秀專利發明人,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專家庫高級專家。早在1987年,他就已擔任山東龍口電工機械廠廠長。
“中際”的前身,是2005年成立的龍口中際電工機械有限公司。2010年公司更名為“山東中際電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由王偉修擔任董事長。
彼時的中際,主營業務是電機定子繞組制造裝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服務對象主要是電機制造行業。2012年,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股票簡稱“中際裝備”。
然而上市后的幾年,隨著下游家電行業增速放緩,電機繞組裝備市場需求疲軟,公司經營逐漸承壓,業績連年下滑,盈利能力明顯減弱。2016年一季度,其已出現虧損,凈利潤為-649.72萬元。
就在這時,中際做出了一個徹底改變命運的決策——以28億元收購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進軍高端光模塊賽道,新增光模塊設備制造為主營業務之一。
中際在并購重組預案中稱,隨著視頻、遠程控制、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快速發展,對網絡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運營商持續推動網絡升級,從而帶動了光通信設備市場的發展。作為光通信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模塊市場亦隨之增長。
被收購的蘇州旭創,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光通信科技公司,由海歸博士劉圣創辦。他先后獲得清華大學本科學位、中科院自動化所碩士學位、以及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后創立旭創,并出任總經理。
當時,中際在介紹這次收購時提到,旭創專注于10G/25G/40G/100G高速光通信模塊及測試系統的研發、設計、制造與銷售,致力于將美國硅谷的技術優勢與中國的人才和市場資源結合,打造世界領先的高端光模塊企業。旭創的產品已成功進入國內外一流客戶,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2017年9月,收購完成,中際裝備正式更名為“中際旭創”。2023年8月,劉圣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長,而公司的實控人仍為王偉修。
押中AI風口,贏者通吃
事實證明,中際這一步走對了——這場并購成為其公司發展史上的關鍵拐點。
就在2023年,中際旭創股價便開啟了“狂飆模式”——自當年3月起從每股33元一路上漲至6月的170元,短短三個月內漲幅超過400%。公司市值一度達到1365億元,成為同期A股漲幅最高的企業。
作為CPO概念股的龍頭企業,中際旭創也于當年首次登上《胡潤中國500強》榜單。
通過這次戰略“轉身”,中際旭創一舉切入光模塊賽道,也成功押注“云計算+AI”時代的爆發式增長。
根據中際旭創最新發布的2025年中報,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147.89億元,同比增長36.9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高達39.95億元,同比大漲69.4%。
作為光模塊行業的龍頭,中際旭創主要產品包括200G、400G、800G及1.6T等高速光模塊。“重點客戶進一步增加資本開支加大算力基礎設施領域投資,800G等高端光模塊需求顯著增長,并加速了光模塊向1.6T及以上速率的技術迭代。”中際旭創在中報中表示,其在行業內保持了出貨量和市場份額的領先優勢。
而中際旭創所處的光模塊賽道,恰恰站在幾個趨勢的交匯點上。
海外云巨頭持續加大AI基礎設施建設,整體資本開支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025年第二季度,微軟、亞馬遜、Meta、谷歌合計資本開支同比提升69%至874億美元。根據7月30日Factset一致預期,2025年四家云廠商的合計資本開支預計同比增長50%至3338億美元。
與此同時,國內科技巨頭的AI投資力度也持續升級。阿里、騰訊、百度三家2025年一季度合計資本開支達到550.12億元,同比暴增99.38%。
在政策層面,國家持續加碼對“算力+AI”全產業鏈的支持,進一步激發數字經濟的增長動能。隨著國產芯片、大模型技術的逐步提升,以及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落地,國內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正迎來新一輪提速。
作為算力環節國產化程度高、技術儲備前沿的核心產品,光模塊正處于行業變革的風口,同樣迎來高速發展。
董彥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中際旭創處在這一輪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賽道上。在這些新概念賽道中,也有很多企業參與競爭。一個企業如果能夠發展得比較快,隨著其市場份額或利潤的持續增長,便會展現出巨大的潛力,自然也會更受市場看好。
在他看來,這類產業具有一定的“贏家通吃”特征,企業一旦實現快速增長,往往在該板塊中的獲益就會比較大。就像賽馬一樣,它未必是最后獲勝的,但就現在的表現來講,是有潛力的,勝率高的跑在前面了。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石憲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