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東德海友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海友利”)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遞交了公開轉讓說明書(申報稿),正式沖刺新三板。
來自聊城市陽谷縣,這家主營特種橡膠制品的企業,正試圖邁進資本市場的大門。
然而,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申報稿中暴露出的家族化治理痕跡、內部財務往來等,讓這家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亮相顯得并不輕松。
9月22日,經濟導報記者致電德海友利欲就相關問題采訪,該公司人事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將轉達給領導。此后經濟導報記者發送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該公司并未回復。
關聯交易中的“家族痕跡”
申報稿顯示,德海友利的實際控制人為蔣振國、仲偉麗夫妻二人。蔣振國擔任董事長、總經理,仲偉麗則為公司董事。蔣振國直接持股18.56%,并通過國利信息、聊城合聚共贏企業管理合伙企業 (有限合伙)共計控制德海友利98%股份對應的表決權。
除了“夫妻檔”外,值得注意的是,申報稿中披露的關聯方中,還出現了多位家族成員的身影。
董事長蔣振國的父親擔任山東禮膠堂阿膠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該公司由德海友利的監事趙恩國100%持股。
蔣振國的母親持有陽谷昌盛商貿有限公司95.7%的股權,并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已于2025年1月注銷。
企查查的信息顯示,陽谷昌盛商貿有限公司的曾用名為山東德海友利帶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此前是被執行人,且被限制高消費。
仲偉麗的妹妹曾持有山東利國新材料有限公司90%股份并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2024年1月1日,德海友利通過收購將該公司納入合并范圍。
根據申報稿披露,德海友利在2024年以30萬元的價格向仲偉麗的妹妹購買了山東利國新材料有限公司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企查查的信息,國家稅務總局陽谷縣稅務局發布的公告顯示,山東利國新材料有限公司在2025年1月15日出現兩則欠稅記錄。其中,城市維護建設稅,欠稅金額 27718.64元;增值稅,欠稅金額1108745.4元。
山東利國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注冊資本1000萬元。目前由德海友利100%持股。從財務數據看,2024年度,該公司營業收入2718.55萬元,凈利潤虧損114.53萬元。
此外,仲偉麗的母親也被披露為關聯方,于2023年與公司存在“拆入資金”往來。
2023年,德海友利還以1.1萬元的價格向山東偉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租房屋,該公司由仲偉麗持股99%并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而在2024年,德海友利又以6000元承租了公司董事王玉紅配偶的房屋。王玉紅不僅是公司董事,還兼任董事會秘書、財務總監。
應收與應付款中的高管身影
經濟導報記者還注意到,在德海友利的財務往來中,高管頻繁出現在“應收”和“應付”賬款中。
應收款項方面,公司“其他應收款”一項列出了多筆與管理層相關的往來:
截至2025年3月31日,款項占比第二位為張紀達(公司監事、董事長蔣振國的表兄弟),款項性質為備用金,金額16.47萬元,占其他應收款總額的 13.68%;
第三位為俞翔(公司監事),款項性質同樣為備用金,金額12.76萬元,占比10.6%;
第五位為劉慶達(公司前董事),款項性質為“其他”,金額10萬元,占比8.3%。
此外,到2024年底,公司對仲偉麗的其他應收款為2.6萬元;對其員工持股平臺合聚共贏股東之一張繼國也有3.08萬元的其他應收款。
雖然金額并不算高,但公司高管為何會出現對企業的“欠款”,這里的“備用金”究竟是什么性質,都不得而知。
與此同時,德海友利還“欠”下高管大額應付款。2025年3月末,在公司其他應付款中位列第一位的就是董事長本人,公司對蔣振國的應付款高達204.92萬元,占比近九成,款項性質是“往來款”;2024年底更達到266.32萬元,對仲偉麗的應付款也在2024年底一度達到200萬元。
為何實際控制人與公司之間形成如此大額的應付款,這樣的財務往來也讓外界疑惑。
德海友利主營特種橡膠及其制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包括硅膠板、工業皮帶、混煉膠等,應用于光伏組件、紡織機械、廚房用品、日用品等領域。
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48億元、1.77億元;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244.14萬元、2057.23萬元。
近年來,德海友利的產品結構出現明顯分化:混煉膠銷售額占比從2023年的32%上升至去年的近50%;硅膠板收入則在2024年同比下滑22.37%,占比由49.13%降至31.9%。公司解釋稱,主要是下游客戶需求量受到光伏行業市場調整的影響而有所下降。
對德海友利而言,未來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或許將決定其在資本市場的下一步走向。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