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智能清潔家電品牌追覓科技宣布即將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機Dreame Space。據官方披露,該產品目前已在海外市場獲得超過億元人民幣的預售訂單。
這并非追覓科技近期唯一一次“跨界”動作。9月10日,追覓科技宣布成立天文BU(Business Unit),聚焦智能天文光學系統,致力于打造人類的“天眼”。此前的8月底,追覓科技正式官宣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首款產品定位超豪華純電車型,對標布加迪威龍,計劃2027年亮相。據內部人士透露,該項目已組建近千人的團隊,且團隊規模仍在快速擴張。
而在創始人俞浩的規劃中,從明年年底開始,追覓科技旗下多個業務將“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從智能清潔家電到天文觀測設備,從智能手機到超級跑車,這家以吸塵器、掃地機器人起家的公司,正以令人瞠目的跨度拓展業務邊界。跨界布局背后,追覓科技的底氣何在?資本市場又是否愿意為追覓科技的“批量IPO計劃”買單?

技術驅動的跨界邏輯
追覓科技的擴張步伐看似跳躍,卻有其內在邏輯。縱觀追覓科技選擇進入的領域——智能家居、天文設備、智能手機、電動汽車——無一不是當下最熱門的高科技賽道。
追覓科技創始人俞浩為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專業博士,其帶領的核心團隊成員也多出自清華“天空工場”——這樣的技術背景,讓追覓的基因中自帶對尖端科技的執著。從創業伊始,追覓就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研發,尤其是在電機技術上的積累。其高速數字馬達轉速可達18萬轉/分鐘,甚至更高水平。這項技術不僅應用于吸塵器產品,也為后續拓展提供了可能性。
“追覓科技的擴張看似多元,實則都是基于其在精密制造和智能算法方面的積累!币晃唤咏镜娜耸客跸壬蚪洕鷮笥浾叻治龇Q,“電機技術、流體力學、智能算法這些核心能力,既可以用于清潔家電,也可以用于汽車驅動系統,甚至智能手機的振動馬達和冷卻系統!
但這種技術協同效應能否真正落地,仍需市場檢驗。
除此之外,追覓科技還陸續拓展了潮玩、咖啡等與科技賽道關聯較弱的業務。不過,這些新興業務更多承擔品牌年輕化與生態拓展的角色,尚未成為追覓科技主要收入來源。
頻頻跨界引擔憂
此前,追覓科技創始人俞浩在內部講話時提出,追覓科技將進軍高端手機領域,定位5000元以上市場,力爭與華為、小米“三足鼎立”。
有業界人士對此表態提出質疑——追覓手機在尚未建立顯著品牌認知與市場聲量的階段,就直接提出要與華為、小米等頭部品牌分庭抗禮,戰略意圖略顯突兀,不乏“借勢營銷”或“蹭流量”的嫌疑。
目前,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高度成熟,頭部品牌在技術、渠道與用戶忠誠度方面建立了深厚的護城河。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售價600美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增長8%,顯著高于整體智能手機市場4%的增速,創下歷史新高。顯然,新入局者若缺乏差異化的核心能力與清晰的商業模式,僅靠宏大愿景恐難實現實質性突破。追覓能否在巨頭環伺的賽道中爭得一席之地,仍需現實產品力與市場成績來證明。
王先生向經濟導報記者分析指出,追覓入局手機市場,其核心目標或非單純銷售硬件本身,而是旨在構建專屬的智能生態體系,“當前眾多企業紛紛布局生態,本質上是為了增強用戶黏性,將其留在自身的產品閉環中。”
他進一步表示,此次億元級別的海外訂單分量十足,印證了海外市場對其產品的認可與接受度,對于追覓科技而言,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至少,這個開局不算冷場!
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競爭激烈。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962萬輛,同比增長36.7%,市場滲透率攀升至45.5%。頭部車企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新勢力車企增速分化明顯。在此情景下,追覓科技選擇從超跑車型切入市場,或許正是出于避免在主流大眾市場與巨頭正面競爭的考量,試圖通過高端化、高性能的產品定位,建立技術高端形象和品牌差異化。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超跑細分市場本身存在著難以突破的“容量天花板”——用戶群體相對小眾,短期內難以形成可觀的銷售規模。從全球市場格局來看,超跑作為汽車行業中的“小眾品類”,其年銷量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相較于大眾乘用車動輒數百萬、上千萬輛的年銷量規模,全球超跑市場年銷量通常僅為數萬輛,且市場份額高度集中于法拉利、蘭博基尼、保時捷等少數傳統豪華超跑品牌,新品牌想要撬動現有市場格局、爭奪用戶份額難度極大。
據俞浩透露,目前追覓汽車已組建起覆蓋研發、制造與質量控制的完整團隊。該團隊不僅囊括了原智能硬件業務的核心研發力量,還引入了一批來自傳統整車制造領域的資深專家,進一步補全整車研發制造的經驗短板。
據了解,日前俞浩還攜團隊赴德國為追覓汽車選址建廠,所選地段位于特斯拉德國柏林超級工廠附近。未來追覓汽車將以中國研發、德國制造、全球銷售為路徑,向全球市場進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賽道需要企業大規模資金運轉與持續的研發投入。如何在樹立高端品牌形象之后,適時向下延伸產品線、拓寬市場覆蓋,將成為追覓科技角逐汽車賽道長期發展的關鍵挑戰。
天文設備則更加小眾。雖然近年來消費級天文望遠鏡市場有所增長,但規模仍然有限。追覓科技宣稱要打造人類的“天眼”,其志向顯然不止于消費級市場,可能涉及專業級甚至科研級設備的研發布局。
“天文光學領域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和獨特的市場需求,若能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并實現商業化落地,或將幫助企業樹立高端、創新的品牌形象!备呒墧祿治鰩熢瑤浽诮邮芙洕鷮笥浾卟稍L時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這類項目投入大、周期長、商業化難度高,與追覓科技現有業務的協同效應仍有待觀察!
批量IPO仍需謹慎
追覓科技官宣推出智能手機Dreame Space的當天,俞浩在朋友圈表示,從明年年底開始,追覓科技生態旗下多個業務主體將會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對此,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追覓科技各個業務公司都有單獨的IPO計劃。
“分拆業務獨立上市有助于提高整體估值!币晃蛔C券分析師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每個賽道都有其估值邏輯,智能家電、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的估值模型完全不同。分拆后,投資者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每個業務的價值,專注不同賽道的專業投資者也能參與進來。”

但這種做法也面臨挑戰。業務分拆需要每個板塊都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否則很難獲得市場認可。盡管2025年上半年追覓科技的營收規模已遠超2024年全年總額,實現跨越式增長,但需注意的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仍為智能清潔設備,其他跨界業務均處于前期投入階段。
“對于追覓科技批量IPO計劃,資本市場的態度可能會較為謹慎。”袁帥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企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成績并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可以讓資本市場看到追覓科技的潛力和創新精神。不過,擔憂情緒可能會占據主導——資本市場最看重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穩定性,追覓科技跨界的每個領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在新業務尚未實現盈利或盈利不穩定的情況下就進行批量IPO,會讓投資者擔心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和回報率!
袁帥認為,不同領域的市場環境與競爭態勢存在顯著差異,該策略可能使企業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一旦某一領域出現問題,不僅可能拖累該業務本身,還可能傳導至整體運營,進一步推高投資風險。此外,批量IPO可能會稀釋現有股東的股權,引發內部利益分配的矛盾,這也會讓資本市場對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發展前景產生疑慮。
“綜合來看,資本市場在初期可能會持觀望態度,等待企業在新業務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穩定的盈利表現后,才會做出更為積極的投資決策!痹瑤浫缡钦f。
薪火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翟丹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的采訪時同樣表達了謹慎觀望的態度。
“汽車、天文望遠鏡等跨界業務需持續千億級累計投入,若相關業務分拆上市時遭遇破發,可能導致追覓整體資金鏈承壓甚至斷裂。”翟丹表示,首批IPO(智能清潔設備)可能受技術故事驅動獲超額認購,但后續業務上市將面臨嚴格盈利能力拷問,“參考大疆進軍掃地機領域的案例,巨頭發力可能擠壓追覓的主業市場空間。”
對追覓科技而言,未來的關鍵或許不在于“跨多少領域”,而在于“扎多深根基”——這場跨界冒險的最終結局,不僅決定著追覓科技自身的成長高度,也將為科技企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一份現實樣本:在創新與穩健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是企業穿越行業周期、兌現長期價值的核心密碼。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