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物流變身為“智慧”物流。9月26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聯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第17屆物流與供應鏈數字化發展大會上正式發布《物流企業數字化 第1部分:通用要求》國家標準。這是我國首個物流企業數字化國家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標志著物流行業進入了“精耕細作”的新周期。
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當下,這一標準既是行業轉型的“指南針”,更是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戰略支點”,標志著物流數字化轉型實現“關鍵一躍”。
過去10年,我國物流企業數字化呈現“多點開花”態勢——頭部企業自建智能倉配系統、電商平臺延伸物流數據中臺、第三方服務商開發垂直應用……但碎片化探索也導致行業陷入“重復建設”與“數據孤島”的雙重困境。
此次發布的國家標準,為物流企業數位發展提供了通用框架和操作指南,涵蓋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流程優化等核心環節,可幫助企業規避“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等問題,實現提質、增效、降本。且標準首次以“通用要求”形式確立數字化轉型的底層框架,這一系統性思維,還會推動物流數字化從“工具應用”升級為“組織重構”。
正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楊國棟所言,標準實施后,物流企業將不再是孤立的“效率節點”,而是成為產業鏈數字化的“神經中樞”。
對微觀物流企業而言,標準帶來的直接收益將很快顯現。標準化改造后,倉儲作業效率提升、人力成本下降、跨境物流單據處理時間將壓縮。此外,客戶投訴率會下降,客戶留存率將大幅提升。
值得提醒的是,標準發布,會給中小物流企業帶來挑戰。比如,要達到“物流機器人作業流程規范”等細分標準,這類企業要承擔改造成本。
新標準將從2026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帶動全行業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而標準的戰略價值比經濟價值更為關鍵。比如,統一的數據接口標準可降低供應鏈“斷鏈”風險,一旦貿易摩擦,數據標準不兼容導致的跨境物流延誤問題將會得到妥善解決。由于標準與國際ISO/IEC 18000系列物流標準兼容,可為中國物流方案“走出去”鋪平道路。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