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自游家”汽車未能量產而黯然離場的李一男,如今帶著新的創業項目重回造車領域。
近日,據可靠信源透露,小牛電動創始人、前CEO李一男已入局新能源特種車賽道。
這樣的選擇并非偶然:與乘用車市場品牌眾多、競爭激烈不同,新能源特種車賽道參與者相對較少。李一男選擇此時入局,恰好避開了乘用車市場在資質、渠道、品牌方面的內卷。

造車夢換了一條賽道繼續
據悉,李一男已于2024年創立常州扭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新能源特種車領域。該公司與江蘇扭勁科技有限公司存在關聯,后者旗下GT、NV、MM三款產品已在金壇華羅庚高新區下線。
這是李一男在自游家汽車項目失敗后的再次創業,也是他職業生涯中的第四次重大創業嘗試。
李一男的職業生涯堪稱科技界的傳奇。1970年出生的他,15歲便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現華中科技大學)。1993年畢業后加入華為,僅用兩年時間便晉升至副總裁,27歲成為華為常務副總裁。
離開華為后,李一男的創業之路屢經起伏。2000年,李一男創立了港灣網絡。港灣網絡的業務與華為高度重合,且不少研發人員是李一男從華為帶來的,成為了華為直接的競爭對手,后因競爭受挫被華為收購。
2015年,李一男創辦小牛電動(NASDAQ:NIU),卻在2016年因內幕交易獲刑。2021年,李一男發布新能源汽車品牌“自游家”,但由于合作方債務及資質問題,車型未能交付,官方App于2023年停服。
從“自游家”折戟,到入局新能源特種車,李一男的造車夢換了一條賽道繼續。
“新能源特種車賽道具有高度的定制化特性。與乘用車主要面向大眾消費市場、追求標準化和通用性不同,新能源特種車是根據特定行業或場景的需求進行定制開發的。”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聯合創始發起人袁帥在接受經濟導報采訪時表示,這種定制化能精準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了車輛的使用效率與適用性,為企業在特定市場中贏得競爭優勢。
袁帥分析道,新能源特種車賽道的競爭格局相對較為寬松。與乘用車市場品牌眾多、競爭激烈的態勢不同,新能源特種車市場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參與者較少。這為新進入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李一男選擇此時入局,有望在這個相對空白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通過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實現快速發展。
“新能源特種車與新能源乘用車最大的區別在于賽道邏輯。乘用車市場的規模龐大、競爭激烈,但也意味著極高的品牌和資金門檻;特種車市場雖然體量較小,卻呈現出強烈的‘剛性需求+政策導向’屬性。”努曼陀羅商業戰略咨詢創始人霍虹屹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特種車往往不只是單純“賣一輛車”,而是“賣一整套解決方案”。車輛、電池、遠程運維、備件保障、數字化管理平臺等結合在一起,才是客戶最在意的價值點。這意味著新能源特種車企業的盈利模式不止于整車毛利,還可通過長期運維和服務建立壁壘。
霍虹屹分析道,對于李一男這樣的創業者而言,選擇轉戰這一領域,本質上是用“錯位競爭”的方式,規避了主流新能源乘用車賽道的紅海競爭,轉而進入一個能發揮技術與資源優勢的細分市場。
小牛電動從重研發向重營銷傾斜
企查查信息顯示,作為小牛電動的創始人,截至目前,李一男仍持有小牛電動5%的股權。
小牛電動在成立初期,憑借智能化、互聯技術及出色的熱管理系統,迅速在市場中嶄露頭角,成功樹立起高端品牌形象。反映在銷量上,其增長十分亮眼,從2016年的8萬輛一路飆升至2018年的34萬輛,短短兩年間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2018年,成立僅4年的小牛電動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到2021年,小牛電動的銷量突破100萬輛關口,股價也在年初創下53.38美元/股的新高,總市值超過了40億美元。
然而,伴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疊加鋰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帶來的成本壓力,多重挑戰交織之下,小牛電動的發展勢頭逐步從巔峰滑落,顯露頹勢。
2022年初,小牛電動宣布,受上游鋰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公司于2022年4月1日對全系鋰電產品零售指導價進行一次上調,上調金額在200元至1000元不等。但漲價很快沖擊了小牛電動的銷量,這一年小牛電動也首次交出虧損的財報。數據顯示,小牛電動2022年實現營收31.69億元,同比下滑14.5%,凈利潤虧損4946.29萬元。
小牛電動的高端化自此開始“褪色”,之后的2023年和2024年,公司均交出了虧損的年報。小牛電動持續虧損之際,其經營戰略已從“重研發”轉向“重營銷”。
2022年至2024年,小牛電動研發費用分別為1.76億元、1.51億元和1.3億元,3年累計投入4.57億元;同期營銷費用分別為4.4億元、4.96億元和4.9億元,3年累計投入14.26億元。顯然,小牛電動的重心已經放在了營銷上。
今年8月11日,小牛電動發布2025年二季報,今年二季度,公司營收12.56億元,同比增長33.52%;股東應占利潤588.05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491.85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資本市場上,小牛電動在2021年創出53.38美元/股的高點后,便陷入持續調整,至今未能重拾升勢,始終在低位區間徘徊。2024年初,小牛電動一度跌至1.57美元/股的低點。2025年以來,長期在5美元/股以內,總市值在3億美元左右。
曾創立自游家進軍新能源汽車
李一男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是在2018年。
2018年11月,牛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江蘇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19年啟動研發工作,品牌總部位于北京,研發中心位于上海,研發及智能制造基地位于常州。
2020年12月,火星石科技完成注冊登記,注冊資本5000萬美元;2021年8月,公司地址變更至常州市金壇區,注冊資本同時從5000萬美元增長至4億美元。
2021年12月,火星石科技發布旗下全新汽車品牌“NIUTRON”,并公布其中文名為“自游家”。同時,公司宣布完成5億美元A輪融資,由IDG、COATUE等機構投資。

獲得資金后,李一男的造車項目逐步步入正軌,但在生產交付之前,還要解決造車資質的問題,于是他選擇了與具備資質的大乘汽車合作。
2022年10月,自游家正式發布品牌首款車型自游家NV。據報道,當時李一男將新車定位為中大型SUV,推出增程式混動和純電動兩種動力版本,被業界認為將與理想L7、AITO M5等車型展開競爭。
李一男也曾在NV的上市發布會上表示:“火星石科技將會在軟件、智能、三電等技術領域賦能大乘汽車,共同提高整車和智能軟件水平。”
但此后,自游家卻因品牌代工方大乘汽車在債務、資質方面出現問題,在量產交付前被緊急叫停。
2022年12月,大乘汽車發布公告稱,自游家NV短期內無法交付,并啟動48小時全額退款。2023年4月,“NIUTRON汽車”官方App停止服務,官方微博內容被全部清空。一系列的變化也被外界視為李一男造車計劃的“折戟”。
自游家遺憾停擺之后,李一男帶著造車夢在新賽道重新出發。小牛電動的電動化與智能化經驗,或許是他前行的底氣,但如何將技術落地為穩定產品力,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位前“華為天才” 的入局,已為新能源特種車賽道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